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1期
编号:11933389
输液性静脉炎的防护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21期
     【关键词】 输液;静脉炎;相关因素;防护

    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在临床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静脉输液是一种最频繁的无菌操作,是有创治疗,具有潜在的感染和并发症的危险。目前,静脉注射的患者中近80%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静脉炎[1]。静脉炎是由于静脉血管内膜受刺激,造成血管壁发炎。分类为机械性、化学性、细菌性、血栓性静脉炎。炎症局部有红、肿、热、痛、紧绷发胀感,可沿注射部位的血管产生条索状的红线,炎症局部可因治疗不善而出现慢性硬结、静脉硬化、闭塞、静脉炎后综合征,甚至形成溃疡[2],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造成再次穿刺困难,影响药业的顺利输入,继而延误治疗。因而预防和治疗静脉炎相当重要。本文就输液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预防和护理措施进行综述。

    1 引起输液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1.1 药物因素
, 百拇医药
    1.1.1 药物pH值因素 正常血液pH值7.35~7.45,药物pH值超过血液正常范围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

    1.1.2 药物渗透压因素 血浆渗透压正常值为280~310 mmol/L药物渗透压越高,对内膜刺激性越大,特别是20%的甘露醇为高渗性组织脱水剂,要求滴速快,使用间隔时间短,表浅静脉反复使用,使静脉壁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了药物渗透的机会,造成静脉炎的发生[3]。采用静脉套管输注20%甘露醇,2 d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5.69%,2 d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100%[4]。

    1.1.3 药物刺激性因素 刺激性强的药物,超过血管的应激能力或长时间滴入血管,持续刺激血管均可导致内皮细胞破坏,使静脉变硬收缩。

    1.2 血管通道器材因素 无论哪种通道器材,无论管径粗细,无论留置时间长短,血管内膜均有炎性反应表现。器材与组织相容性越差,留置时间越长,血栓与血管壁粘连越紧密,机化血栓明显曾多,代谢越严重。
, 百拇医药
    1.3 感染因素 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消毒液浓度不足,局部皮肤消毒不严,无菌物品污染,配药后药液放置时间过长等均可导致细菌性静脉炎。

    1.4 液体输入量及速度因素 黎旌红等[5]报道,静脉输液量日>1500 ml时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多于日输液量<1000 ml。路兰花等[6]报道,输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增加血管壁的侧压力,则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1.5 各种微粒因素 玻璃屑及各种结晶物质对血管内膜机械性损害,其堆积堵塞毛细血管,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而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1.6 物理及自然因素 当低于体温的液体进入机体血液中,血管受到冷的刺激发生收缩,甚至痉挛而导致机械性静脉炎。温度过低溶质不能充分溶解,微粒增多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1.7 操作技术因素 穿刺部位和穿刺血管的选择不当,反复穿刺同一部位静脉,输液针反复探测血管,固定方法和拔针按压方法不正确等因素都可导致机械性静脉炎。
, http://www.100md.com
    1.8 机体因素 患者病情重、机体抵抗力低下,特别是皮肤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是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3]。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内膜脆性增加,易导致穿刺失败而发生静脉炎。由于下肢静脉瓣较多,血液回流速度较慢,因而发生静脉炎较上肢多。

    1.9 液体渗漏因素 刘铭墉等[7]通过动物实验形态学观察发现:体液及细胞漏出,会引起管周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导致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或堵塞。

    2 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

    2.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监控 增强无菌意识,严格挑选消毒产品;配药室和治疗室环境按规定消毒、定期监测。

    2.2 增强血管保护意识,正确选用静脉,计划使用静脉 原则是先手后足,先细后粗,先选远心端后选近心端,血管轮流选用,不可在同一条静脉上短距离反复穿刺输液,避免穿刺部位靠近关节,应尽量选择易穿刺、有弹性、易于固定的静脉,但对老年患者,尽量保留粗大血管已备抢救时急用。
, http://www.100md.com
    2.3 改进方法,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穿刺前,不要过度牵拉、拍打静脉,以免增强摩擦力,压脉带结扎距离穿刺点最佳为5~10 cm,操作时动作轻稳,避免反复探测血管,前后持针符合力学原理,进针角度20°为宜,直刺血管,力求一针见血。对于血管脆、弹性差的血管,选用小号针头,穿刺力度不能大,小角度、缓慢进针,见血后以情况可不再进针,注意固定牢靠。

    2.4 合适给药,合理安排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稀释输注药物,改变pH值。输注高渗溶液时应选择较大的、最合适的静脉;输入血管刺激性药物前后要输入等渗液,并均匀、缓慢滴入。输液速度要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要求、机体情况等因素调节,药物温度维持在25℃~35℃为宜,但要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患者感受调整。

    2.5 合理选用器材 配药选用侧孔针,输液器要有终端过滤器,尽量避免选用与组织相容性差、刺激性强的留置针和导管,器材大小、型号、粗细要合适。选用器材必须是合格、无菌产品。留置针留置时间不宜过长,浅静脉留置一般不超过7 d,深静脉留置不超过半月。
, 百拇医药
    2.6 正确拔针、封管 输液完后先拔针后顺血管方向按压3~5 min,按压面积需超过皮肤进针处和静脉进针处。留置针封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用生理盐水或稀释肝素夜,边推封管液边缓慢旋转退针。

    2.7 增强责任心,加强输液巡视,避免渗漏 一旦发生输液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根据渗漏原因、药物性质、对血管组织的损伤程度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3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措施

    3.1 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输液针和普通留置针应拔出,更换输液器,更换穿刺部位,拔针后压迫针眼3~5 min,用0.5%的碘伏消毒并用无菌输液贴保护。炎症部位可根据药物毒性、刺激性等选择冷敷或热敷。症状应在3 d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生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3.2 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需拔除。局部可用药物外敷或封闭治疗。
, http://www.100md.com
    3.3 发生静脉炎,应抬高患肢、制动,以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3.4 若疑细菌感染,需进行导管针与血培养。应从其他静脉及导管内分别抽取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3.5 若疑似化学反应,需作记录并报告。

    3.7 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蒋冬梅,王曙红,李亚平.复方七叶皂甙防治输液致静脉炎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B):40-41.

    [2] 阎玲.中药湿敷治疗输液后静脉炎的护理及临床观察.井冈山医专学报,2001,8(1):67.
, http://www.100md.com
    [3] 王二凤.静滴甘露醇引起多发性静脉炎的护理体会.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1):103.

    [4] 梁月香,卞素琴.使用动静脉留置针静滴甘露醇的护理体会.护士进修杂志,1997,12(9):39.

    [5] 黎旌红.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原因分析与对策.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31-32.

    [6] 路兰花,李宇新.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4,13(12):954.

    [7] 刘铭镛,马跃华,谢永康,等.静脉穿刺后两种拔针法的对比研究.全国青年护士论文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36-39., http://www.100md.com(常雪芹)